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一座座沙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的万亩枸杞田就已经热闹起来。
远远望去,红嘟嘟、胖乎乎的枸杞像极了红玛瑙,一垄垄、一串串挂满了枝头,透着诱人的光泽。56岁的马菊花和姐妹们戴着草帽,指尖在枝丫间轻快地翻飞,拇指和食指捏住果蒂轻轻一旋,熟透的枸杞便“扑簌簌”落入篮中。
“你看今年这果子,长得多好!”马菊花直起腰,抹了把额头的汗,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往年这时候,我正蹲在自家地头愁收成,现在好了,站在这万亩园子里摘枸杞,摘多少都是钱。”竹篮的提手被磨得锃亮,边缘还缠着一圈布——那是她特意缝上去的,“天天提着,怕勒手,现在倒成了念想,一摸就知道,好日子是真的来了。”
采摘能手的幸福收获
马菊花是红梧村枸杞种植基地的“红人”,头茬枸杞采摘期间,她动员丈夫、儿媳组成“家庭采摘队”,成为全家总动员的采摘“明星户”。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她家日均采摘鲜果200斤,按每斤1.5元单价计算,全家日收入达300元。通过连续3年参与基地务工,她家不仅还清了2万元助学贷款,还购置了农用三轮车。为此,基地特别为她颁发“技术标兵”证书,并邀请她为新工人进行现场培训。如今,她已带出30余名熟练采摘工。
田埂上,杨大姐的竹篮已经满了,她正将枸杞倒进地头的周转箱,红玛瑙似的果实堆成了小山。她是玺赞庄园枸杞种植基地里有名的“全勤王”,从5月头茬果到11月秋果,她连续7个月坚守在采摘一线。除了熟练掌握枸杞采摘技术,她还主动学习分拣、烘干等环节技能,成为基地稀缺的“复合型”工人。“去年,光在园里务工就挣了3万多元,加上直播卖枸杞的收入,给娃攒的学费都富余了。”她伸出布满薄茧却灵活的手,指尖还留着枸杞果的淡淡清香。
“每年5月至11月枸杞采摘季,我通过微信群统筹13个班组、1000余名临时工人的调度工作,日均协调用工量达800人次。”42岁的靳志娟曾是中宁县太阳梁乡的普通农妇,2018年加入隆源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后,她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迅速成长为“大班长”。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带头人,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留守妇女人均季增收7800元,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15%。她创新推行的“积分制”管理模式,将采摘效率与奖金挂钩,使团队日均采摘量提升23%。
不远处的巾帼暖心驿站里,洗衣机转得嗡嗡响,饮水机旁的保温桶里飘出菊花香。“以前在地头干活儿,渴了喝凉水,饭凉了只能将就吃。”一位妇女捧着热好的馒头,指着墙上的“采摘能手积分榜”笑着说,“之前妇女在家门口想挣钱难,现在通过妇联组织,我们把周边13个村的姐妹都串起来了,旺季时一天就有800多人上工,一季就能挣下大几千元呢。”
“娘家人”的服务贴心又周到
玺赞生态枸杞园负责人高贵武告诉记者,作为中宁县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该枸杞园常年固定员工280余人,季节性单日用工量达到2500余人,其中女性占到70%以上。2023年,公司专门成立了妇联组织,执委涵盖公司管理层、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等优秀女职工。公司每年会对女员工进行一次“两癌”筛查和健康体检,同时,公司妇联还利用闲置小木屋打造了巾帼暖心驿站,为到枸杞园务工的妇女群众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有效解决她们饮水、热饭、避暑等现实问题。
靳志娟深有感触地说:“自从有了妇联组织,我们累了能歇脚,渴了有热水,平常还为我们体检、教我们读书,这哪是打工,比家里还贴心。”
快到正午时分,天气逐渐热了起来,枸杞田垄间的采摘声愈发密集,一排排红绿相间的枸杞田埂像是有无数键盘手正在奏响丰收的乐章。
马菊花的篮子又满了,直起身,拭去额头流下的汗水,望着田埂上“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的牌子,眼睛里充满了喜悦。
来到基地加工车间里,分拣、烘干的流水线正运转不停,包装好的枸杞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而不远处的田埂上,新一批妇女学员正跟着马菊花学习采摘技巧,“记住喽,要留果蒂,轻摘轻放,这可是咱中宁枸杞的招牌……”
“你们看,我的金耳环、金戒指都是自己采摘枸杞挣下的。”凉棚下,一位妇女自豪地炫耀,引得姐妹们开心地笑了。
一阵热风拂过,夹杂着枸杞果实的甜香味道。阳光下,妇女们的身影在红绿相间的田垄间移动,她们采摘的不仅是饱满的枸杞果,更是沉甸甸的希望。当夕阳为枸杞园镀上金边时,装满枸杞的周转箱排成长队,而姐妹们腰间的钱袋也鼓了起来。(记者党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