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小店经济”升温记

   2025-10-08 00

当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时,天空变成了深邃的蓝色,温柔地包裹着整个城市。此刻,灯火初上,眼前的一切都沉浸在这蓝色梦幻之中。摄影师们喜欢把这短暂的美丽时刻称为“蓝色时分”。

上周末的“蓝色时分”,在城市副中心运河西岸滨水空间,一家刚开业没几天的小店人头攒动——年轻人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选取异国泡面,加上爱吃的蔬菜、海鲜,接上开水……等待的三分钟里,可以静静欣赏窗外的千年运河。

曾经,副中心所在地通州被称为“睡城”,商业业态单一,能满足的只是“柴米油盐”的基本需求。烟火气、时尚感、松弛感似乎与这座城市不相干。

谁能想到,如今的通州,“通利福尼亚”“北京外滩”成了新名片,社交媒体上,众多city walk爱好者们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一日游攻略,甚至引来了外国网红。繁荣背后,一众悄然涌现、风格各异的特色小店,是副中心商业活力与生活氛围“双提升”的生动注脚。

运河西岸自助泡面店。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活力之新

新奇体验吸引年轻人聚集

从北运河西地铁站出来,步入暮色中的运河西岸滨水空间,很容易找到这家主打“自助泡面”的网红店。它实在是太独特了——外观像是由几个集装箱拼接起来;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往里看,30多种异国泡面摆满了整面墙;屋里还有年轻人喜欢的果酒吧台、扭蛋机。

“我想把好玩的、有趣的体验带给更多人。”店铺主理人彭女士说,店铺装修时,她怕运河边聚不起人气儿,就在社交媒体上预热,评论区的留言让她很感动,很多人说,每天下班都来看看进展,盼着早点体验。

站在店门口,运河晚风轻轻拂过脸颊,抬头看,运河商务区幢幢高楼很是繁华。“主打情绪价值!”26岁的通州姑娘郎雨晨说,这家店满足了个性化、微醺社交的需求。旁边的两位朋友,分别住朝阳、西城。每人一碗泡面,一杯果酒。过去,三人小聚总是吃火锅、烤肉,运河边的新业态,让她们眼前一亮。

运河西岸全长1300米,正式亮相3个多月,已有10多家店开业,其中的好几家成了“网红”。这些店面积不大,除了最北端的连锁奶茶店,大部分都是特别会营造“松弛感”的区域首店——烧烤店里种绿植,花店里开辟阅读空间,咖啡店门前摆上露营桌椅……晚上,游客还能从码头直接坐船游览大运河。

“改造前,这1300米是很普通的河堤路,上空还有高压线,根本不会有人来这里散步。”对于运营方大运河文旅公司工作人员刘金涛来说,运河西岸像个“实验场”,通过引入新业态,体现副中心商业的创新性和客流的年轻化。这些店铺的主理人,也都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

目前,运河西岸日均客流量在1万人左右。这场已经初步成功的“实验”还将继续下去,随着店铺、餐饮车数量继续增加,运河畔的商业气氛将更加浓郁。

活力之深

文化底蕴塑造独特格调

河北人李珊已经在通州安家20年了。其中有16年,她每个工作日都要踏上地铁,挤在人群里,像“潮汐”一样早晨涌入市中心工作,晚上再返回通州睡觉。

曾经的通州是“睡城”。大量像李珊一样的居民,在北京东部城区上班。他们的社会关系、消费习惯和生活重心都围绕着市中心。“早年间,通州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远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2021年夏天,李珊把工作换到了北苑街道万达写字楼里,每天早晨骑车10分钟就到公司。

这几年,李珊频繁开启“老城寻宝之旅”——从车水马龙的新华大街拐进中图文创园,老水塔里竟藏着一家预约制咖啡馆,安静、小众、精致;经过熙熙攘攘的中学门口,把车停在米开TOWN文创园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家书店,顶天立地放置的书架把氛围感拉满,让人很容易产生阅读的欲望。

客流如织的万达商圈,新开的特色小店也不少。告别传统的吧台点单,有家小酒吧营造出无比轻松随性的社交氛围——朋友们围桌而坐,不必再三番五次向服务员举手,只需自行起身,到酒墙前打一杯自己钟意的新口味啤酒,分享给同伴。

“历史上的通州,大运河上舳舻千里、千帆竞发,运河两岸和通州老城是特别有商业活力和生活氛围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通州建起了北光、日化二厂等一大批明星工厂;通州也是北京各郊区里第一个通地铁的……”北苑街道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马伟哲说,通州老城商业不缺人气,但过去总感觉没什么特色,这几年,北苑街道努力让商业活力与文化传承、城市更新深度结合,用特色小店展现副中心发展的厚度与质感。

水塔咖啡厅、文创园书店的前身,都是老厂区的闲置资源;万达商圈特色小店有超过一半的客流,是地铁八通线引来的。随着北京光学仪器厂的改造,曾是黄金水道的通惠河边将增加商业店铺、餐饮空间、屋顶露台、多功能草坪、观景平台……通州老城文化底蕴塑造出的独特格调,将更加值得期待。

活力之广

多元生态满足复合需求

在成为副中心特色小镇之前,宋庄已经火遍艺术圈。这里与法国巴比松、美国东村、德国达豪齐名,聚集了7000多位艺术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馆、艺术展馆有35家。

宋庄镇小堡村是一座被艺术改变的乡村。村里的很多店铺拥有大量粉丝,即便看不懂艺术的游客,也愿意到店里坐一坐、逛一逛。已经在宋庄从事文旅工作10多年的王盼盼说,这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类店往往贩卖创意、设计和生活方式,用多元生态满足复合需求,“它们像是一根根线,把艺术家、设计师和游客连接起来。”

大鸣从事的是什么艺术门类,他自己也有些说不清,“陶艺、咖啡或是园艺?”推开店门,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眼前出现竹子、绿萝、盆景;桌面上、架子上,数百件陶艺作品琳琅满目;深呼吸,咖啡的香气飘进了鼻腔……

秀娟经营的画廊里,也是满满的咖啡浓香,“我希望走进画廊的人,都能把节奏放慢下来,享受艺术生活。”在小堡村,主打“慢节奏”的特色小店还有很多:花猫蹲坐在书店的地板上,仿佛下一秒就要进入梦乡;很多餐厅都有露台,方便大家一边品美食,一边赏夕阳;甚至还有专门卖复古军事背包的小店,堪称军迷宝藏地。

“宋庄的艺术魅力,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才知其中迷人之处。我在这儿逛了10多年,越来越感觉宋庄是个独特的地方。”王盼盼说,作为特色小镇的宋庄,体现了副中心商业生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这片区域的商业配套已经从最初的基础型消费升级为体验型、审美型消费,构成了一个“迷人的生活圈”。

未来的宋庄,将更加注重“体验感”。正加速建设的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可以为2000名青年艺术家提供900余套工坊,还有公共美术馆、共享画室、公共食堂、艺术多媒体厅、画材及作品仓库等多种公共设施,成为副中心的“艺术会客厅”。

记者手记

人聚业兴,副中心“热”起来

采访中,记者有个明显的感受:这些小小的特色店铺,恰如一组精妙的城市切片,映照出副中心深层的发展脉动。它们远不只是商业单元,更是感知区域活力的“毛细血管”。一杯手冲咖啡的香气、一瓶自打精酿的酒花、一面文创墙前的笑语,这些具象的生活场景,共同拼贴出一幅“人聚业兴”的生动图景。

其背后,是宏大的时代笔触在绘制底色。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大运河畔,曾经的“睡城”悄然蜕变。

看政策赋能——国家级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自贸区双重政策叠加,释放出制度创新的巨大红利;

看产业导入——运河商务区崛起为绿色金融与总部经济的高地,张家湾设计小镇汇聚创新创意人才;

看人才聚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等高校资源落地,催生了对品质生活与社交空间的旺盛需求;

看老城更新——工业遗存转型为文化园区,老街巷被赋予新功能,为小众业态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由此可见,小店的繁荣绝非偶然,是城市规划、产业政策与人口变迁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标志着副中心正从“职住平衡”的1.0阶段,向着“宜居宜业”的2.0阶段深度演进。大运河畔,不再只是入夜后亮起星星点点灯光的住宅区,更已蜕变为能够安放多元生活偏好、审美趣味与精神归属的现代化城市空间。

未来,随着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这些兼具松弛感与生命力的特色小店,将不仅是城市温度的标识,更将成为助推产城融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软实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