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北京财政民生投入超3万亿元

   2025-11-14 00

11月10日,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安排教育支出60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02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42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927亿元,加上其他民生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超过3万亿元,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数字背后,是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打造“微花园”100处、城市绿道301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通过“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每年归集并发布面向毕业生的岗位超10万个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清旺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7.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4.3%,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年来,北京市制定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意见、促发展惠民生“15条”等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力度空前、靶向发力的“组合拳”。全市组织开展就业岗位开发与挖潜扩容计划,实施两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加速壮大。为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北京市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措施,累计帮扶76.9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7.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保,实现了“就业农村劳动力基本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目标,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北京连续五年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增量政策,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稳岗扩岗,每年归集并发布面向毕业生的岗位超10万个。同时,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连续举办五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推进大学生创业板建设,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截至目前,大学生创业板企业数量累计达411家,融资超12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7000个。

五年来,北京持续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稳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落地,北京市连续两年在省级政府养老保险工作考核中被评为A级。加快建设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个人养老金累计开户771.6万人、缴费金额223.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评估机制中,北京市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由“十三五”末的2200元提高至目前的2540元,增长15.5%。

五年来累计投入促进就业资金超550亿元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北京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得志表示,五年来,北京市统筹使用一般公共预算、失业保险基金等各类资金,累计投入促进就业资金超550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1.6%,落实惠企稳岗、扩大就业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北京常住就业人口突破1100万,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7万人,就业规模始终保持稳定。

五年来,北京市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稳步提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待遇标准增幅均达到25%以上。此外,全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200亿元,持续创新财政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开展养老助餐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更多元、更专业的服务保障。

在育儿服务方面,支持开展普惠托育试点,制定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普惠机构园所发放生均定额补助和租金补助,减轻运营负担,普惠托育价格降幅超50%。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及时落实育儿补贴政策,会同卫健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安排育儿补贴资金10.1亿元,直接给予家庭经济支持,加大生育养育的保障力度。

五年来,北京市投入财政资金超300亿元,用于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聚焦特殊群体,健全救助体系。

关得志表示,北京市已全面建立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类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七项社保基金,全部实行市级统筹管理。“十四五”期间,基金收支保持稳定增长,年均收支达6000亿元左右,总体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管理要求,目前社保基金结余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从无到有建成122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表示,北京市全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模式。

针对99%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情况,北京市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从无到有建成122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补贴政策同步优化,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惠及127.3万老年人,取消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消费限制,让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

在婚姻服务方面,北京市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在殡葬服务方面,持续优化殡葬服务供给,实施殡葬惠民政策,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活动,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在困难群众保障方面,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升,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在困境儿童保障方面,修订实施《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出台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儿童福利机构监管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在残疾人福利方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15.18万残疾人,建立生活补贴与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跨省通办。

杨志伟表示,北京市登记社会组织1.2万多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9.5万多家,广大社会组织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成了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北京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颜冰表示,首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运行平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全市深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提升待遇水平,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

随着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北京市民的就医负担得到减轻。“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2137项,技术劳务类价格有序上调,检查检验类价格合理下降,更多创新医疗技术纳入医保报销。医保目录调整机制逐渐完善,目录内药品总数由“十三五”末的2800种增至3159种,1252种乙类药品在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按甲类报销,570种“双通道”国谈药可用可及。调整物理康复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人工耳蜗等医用耗材及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报销政策,减轻患者负担。

颜冰表示,这五年,首都医保管理提档升级,定点医药机构达5481家,其中A类定点医疗机构59家。医保服务便民利民可感可知,线上线下经办服务体系得到优化,个人账户OTC线上购药持续扩面,异地就医结算更加便捷高效,全市238家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有效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全市7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建辉介绍,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3.93岁,常住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0.69/10万和1.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区域转移,平原新城等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5.09张,较2021年增长14.6%。全市建成覆盖城乡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基本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个急救工作站的目标,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北京市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新建1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分级诊疗服务网络。

王建辉表示,北京市大力增加儿科、精神卫生等短缺医疗服务供给,全市7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童诊疗服务全覆盖,162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94家开设睡眠门诊。在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方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占比超过90%,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全市建设32家老年护理中心、20家安宁疗护中心,19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机构,全方位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在老百姓关注的就医便捷化方面,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得到持续完善,覆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近300家,172家医疗机构支持检验报告查询,250家支持医疗影像查询。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同步发展,全市互联网医院达110家,307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今年1月至9月,北京市互联网诊疗量181.82万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11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