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记者从“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顺义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2021-2024年),顺义区GDP年均增长5.8%,去年总量达23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三年跨越两个百亿元台阶、去年总量突破600亿元;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2%,去年总量近2000亿元、稳居全市前3。
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崔小浩介绍,今年上半年,顺义区GDP总量继续保持平原新城首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全市第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位列全市第2,全区各项事业扎实推进,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每产3辆汽车,有1辆来自顺义
“北京市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顺义。”崔小浩表示,“十四五”以来,顺义区累计生产整车165万辆,产值3360亿元、年均增长13%。当前,顺义区正在建设占地2500亩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北京园区),着力构建“支撑京津冀、辐射带动全国”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顺义区聚焦“5+4”主导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两业融合”,首都产业发展大区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推动高端制造业“挑大梁”,全区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智能装备、医药健康”五大高端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顺义区深化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布局,集聚了“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奔驰新能源、北汽越野车”4大整车企业,以及7大研发中心、150余家上下游企业。
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国内航空服务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发展层次最高的产业集聚地,顺义拥有航空服务企业220余家,去年营收近2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86%;全国6家航空央企总部中,4家位于顺义。特别是在飞机维修领域,发挥AMECO链主企业作用,带动20余家维修企业聚集,年工业产值达140亿元、占全国的近两成。
顺义区医药健康产业涵盖了“三大药、四大医”的所有门类,拥有规上企业和机构110余家,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医药贸易规模达到千亿元。集聚了国药、上药等头部企业,以及默克、强生等多家国际药企中国贸易总部,医药贸易规模连续两年超千亿元,占全国的近1/3、其中疫苗进口占全国的95%。同时,顺义区还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罕见病用药保障试点先行区,打通了以“白名单”制度为核心的进口便利化通道,获批临床急需进口药品25个,与全球30余家跨国药企开展合作。
聚焦“国际化类海外”建设产城融合国际新城
今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复了《顺义区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顺义区正聚焦国际化类海外,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和产城融合国际新城,系统推进国际化社区、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涉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
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欣表示,顺义区国际化要素集聚,常住外籍人口近万名,国际化学校11所,涉外医疗服务机构14家。连续2年成功举办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影响持续扩大。连续6年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集聚了3.4万个创业项目,5.6万个创业者,涉及167个国家,海外项目占比超六成。目前,全区外资企业950余家。
重点聚焦西南片区,顺义区加快建设“类海外”环境,以空港地区周边41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域,顺义区全面实施环境提升工程,今年以来新增绿化美化56万平方米,城市展“新颜”、区域提“气质”。
目前,顺义区11所国际化学校,已提供涵盖IB、A-level、AP三大主流课程体系及多种特色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需求。2025年,全区有664名国际学校毕业生成功升入世界排名前100大学。到2025年底,顺义将实现全区重点医疗机构外语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构建语言无障碍、支付便捷、服务水平国际化的医疗环境。
顺义区已更新设立中英文标牌标识1.4万块,区镇两级政务大厅设置外语服务窗口38个;拥有全国第一家“和睦家”等国际医疗机构,今年新设“友谊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和“北大口腔医院国际门诊部”;集聚优质国际学校11所,在校生占全市的40%。
当前,顺义区已形成“产业强、要素全、生活优”的国际化基础。下一步,顺义区将围绕“创新创业、营商服务、生活居住、文化交往、城市设施、涉外服务”等6个方面,从“硬件”和“软件”双向发力,打造高品质国际新城样板,让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在顺义投资兴业、安居乐业。
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5%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崔小浩表示,近年来,顺义区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5%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七有”“五性”评价指数稳居平原新城首位,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五年来,顺义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0亿元,新增学前学位1.1万个、中小学学位2万余个,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关村三小等9所重点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今年高考“本科录取率”、中考“高分段人数”均创近三年新高。加快推进医疗设施建设,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实现开诊,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开工。近五年新增养老床位1857张、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餐桌118家,累计服务老年人240万人次。
目前,顺义全区公路总里程已经接近300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全市第1,正在推进京密高速、R4线一期等重大项目,实现与中心城区、三大科学城的快速连通。截至今年8月底,顺义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4.4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30%;近五年新增造林绿化4.3万亩、小微绿地6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排名全市第2;“国市考”断面优良水体占比从2020年的50%提高至100%,天蓝、地绿、水清成为顺义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随着城市环境治理“硬件”的提升,顺义区基层治理梗阻同步疏通。顺义全区精细划分基层网格9165个,整合落格“网格员”5000余人;同时,创新建立“热线+网格”工作模式,将城市治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今年以来,“主动巡查上报城市管理类问题数”同比增长107%,而热线诉求量同比下降4.5%,接诉即办考核成绩保持优秀档次,主动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以“顺义好风气”建设为牵引,顺义区持续涵养城市文明新风。顺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耿晓婧介绍,截至目前,顺义区已向好人所在单位、其子女所在单位或学校寄送表扬信2945封,增强了好人荣誉感,感召了更多人做好事。加强对居住在顺义的外籍人士宣传引导,做到一视同仁,涌现出“北京榜样”波黑籍物业经理茉莉花、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的孟加拉国青年阿龙等先进典型。与此同时,顺义区还推出免费坐公交、免费体检等21项礼遇措施,切实树立“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顺义区将营造“顺义好风气”摆在突出位置,健全体制机制,坚持扬善抑恶,地区风气持续向上向善向好。如今,“顺义好风气”相关工作机制在全市进行推广,为首都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贡献了“顺义力量”。